探索金属材料仿真新前沿
为推动金属行业的高效智能化发展,金属材料的多尺度仿真技术已成为工程设计与性能优化的核心工具。本次研讨会聚焦“全尺度智能仿真”,邀请领域专家学者分享跨尺度模拟、人工智能赋能仿真、工业级应用等最新进展,共同探讨微观-介观-宏观全尺度智能仿真技术的融合创新与工程实践。
会议信息
主办单位:源资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会议时间: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
会议形式:线上直播
报名通道:扫码进入直播间,点击观看直播,免费报名
会议议程
5月21日9:30-11:30
• 金属结构材料的多尺度集成计算与设计
鲁晓刚 教授 | 上海大学材料学院
• 从析出相到界面:Al&Cu合金的材料计算设计
肖伟 正高级工程师 |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抗氢材料设计及优化研究
米志杉 高级工程师 |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深圳)有限公司
5月21日13:30-16:00
• 从原子模拟到性能预测:计算冶金学中的晶界、扩散及表面反应
刘晓莉 技术专家 | Materials Design Inc.
• Thermo-Calc热/动力学计算软件在材料开发中的应用及展望
尹云洋 正高级工程师 | Thermo-Calc联合开放实验室
• ALTAIR结构仿真及轻量化解决方案
王维金 技术专家 | ALTAIR
• MedeA平台赋能金属材料研究与创新
汪进凯 高级技术工程师 | 源资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嘉宾介绍
鲁晓刚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上海大学材料学院
2005年博士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其后入职瑞典Thermo-Calc公司。2011年回国加入上海大学,并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相图及扩散系数测定,计算热力学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相变动力学模拟;运用材料基因组、多尺度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CME)和人工智能方法,设计开发金属材料(包括Ni-Co基高温合金、钢铁、高熵合金等)。
肖伟 正高级工程师 |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期间曾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交流访问;同年加入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理论计算与设计,主要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机器学习及微观结构表征技术,研究成分和结构等特征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为新材料改性和设计提供策略。主持/承担国家重点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院所专项基金等30多项科研任务。在EES,NC,JMST,MD&MSEA等刊物上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米志杉 高级工程师 |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深圳)有限公司
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就职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深圳)有限公司,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材料学、抗氢钢铁材料、高熵合金等基础研究与设计开发工作。参与了多项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和企业横向项目,在《Acta Materialia》、《Corrosion Science》、《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材料计算相关论文20余篇。
刘晓莉 技术专家 | Materials Design Inc.
2018年毕业于中国重庆大学并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及硕士学位,2022年于美国克拉克森大学取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Materials Design Inc公司,技术支持与应用科学家。主要研究集中在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的材料性能计算,对MedeA/VASP软件应用以及机器学习势能(MLPs)开发应用具有丰富的经验。
尹云洋 正高级工程师 | Thermo-Calc联合开放实验室
Thermo-Calc联合开放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参加人,完成了多项军品配套科研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宝武金苹果子项目等项目。第一完成人身份完成了科技成果鉴定两项,荣获武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宝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13篇(其中被SCI,EI收录12篇),授权专利15项。主要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的研究和Thermocalc软件的仿真计算。
王维金 技术专家 | ALTAIR
2015年加入ALTAIR,拥有CAE仿真行业10余年工作经验,熟悉结构强度、疲劳、NVH仿真、测试以及优化技术,参与过多款车型的虚拟性能开发以及国内外多个主机厂的仿真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
汪进凯 高级技术工程师 | 源资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现就职于源资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任高级技术工程师。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第一性原理与多尺度研究。在Acta Material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InfoMat,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篇。